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大财可富司机
作为中国私募界的“顶流”,林园的名字总是和“传奇”绑在一起。这位从8000元起家、一度被捧为“中国巴菲特”的民间股神,最近几年却像是被市场下了降头——产品净值近乎腰斩、严重跑输大盘、怒怼投资人,甚至被质疑“割韭菜”。
回顾林园的发家史,其“封神”之路确实够野。1989年,这个陕西卫校毕业的前内科医生,怀揣着8000元冲进深圳股市,开启了一段堪称“核裂变”的财富传奇。
在深圳早期简陋的股票交易市场,林园像“卖菜”一样倒卖深发展股票,利用不同营业部价差套利,一年内将8000元翻至12万元39。此后,他敏锐地瞄准原始股市场,大举收购职工股,上市后收益飙升数十倍,1992年身家突破千万。
1993年,林园嗅到股市风险,转战西安房地产,避开股灾的同时再赚500万;1994年重回股市,押注四川长虹等龙头股,资产逼近亿元。2003年,林园重仓贵州茅台、五粮液,成为其财富帝国的核心支柱。
林园曾在媒体发布会上牛气哄哄地说:“我的钱比马云多,家里司机保姆都过亿了!”这话一出口,网上直接炸了锅,有人喊他吹牛大王,有人说他真有底气。
2021年他在贵阳一个论坛上又放炮:“志同道合你就买我的产品,不买我也从来不强迫,亏了就活该!”面对投资者的围堵,林园硬气得很:“我怎么可能给穷人道歉呢?”
林园一直向外界扬他简单粗暴的投资哲学:只投“嘴巴经济”——白酒、医药、食品,理由是“人总要吃喝看病”。这种“躺赚刚需”的逻辑,加上早年重仓茅台、片仔癀等大牛股,让他成了价值投资的“本土代言人”,管理规模飙上百亿。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林园近几年死守的“嘴巴经济”,恰好撞上了消费降级和医药集管的铁板。他重仓的贵州茅台从高点回撤超四成,金龙鱼暴跌80%,片仔癀也被他“光速打脸”——一边喊“拿30年”,一边清仓式减持。
更讽刺的是,2020-2021年林园狂发产品,结果规模冲上去了,业绩却崩了,这几年修复净值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2025年上半年转瞬即逝,但是林园的业绩依旧在谷底苦苦挣扎。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林园投资旗下共有产品257只,但更新净值的产品仅15只(不含A类份额),截至6月30日,5只自成立以来为亏损状态。其中一只自2020年10月成立至今,净值仅0.7373,亏损26.27%。
今年上半年,这15只产品中,仅有两只取得正收益,分别为2.32%和3.62%,其余产品收益均为负,其中,三只产品的亏损幅度超过6%,其中最大的一只亏损达到-6.62%。此外,还有三只产品亏损额度逾5%。
从部分产品净值走势来看,“924”反弹行情昙花一现后,净值再次回落。
一只成立于2017年的产品,成立7年多来,收益率达到128.75%,年化收益11.47%,但是该产品近三年来收益仅-38.10%,远远跑输沪深300指数近30个百分点。其他产品也是大同小异,近三年来没有跑赢主要宽基指数。
尽管业绩拉胯,但林园依旧嘴硬。去年,他高呼“这辈子最后一次大机会”,求投资人加仓;今年年初,他又宣称“牛市初期,A股要破6124点”,甚至放话“终身不卖茅台”。
林园坚信当下是投资黄金窗口,他表示,从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已将自有资金尽数投入市场。他强调,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E、股息率等关键指标均释放积极信号,且政策端转向重回报、强制分红等利好,堪称 “几十年一遇的投资机遇”。他建议投资者 “闭着眼买、买完睡觉”,不必纠结短期点位,坚信3-5年内持有优质资产必成 “大赢家”。
投资方向上,林园依旧锚定老年健康赛道,他以人口数据为支撑,指出未来二三十年老龄人口将从3000万激增至4亿,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相关领域将成 “印钞机”。同时,他直言科技股虽为大势,但人工智能行业更迭过快,当前企业难以笑到最后,属于 “赚不到100%确定的钱”,因此选择规避。
然而,现实远比豪言壮语来得骨感。林园一边高喊“历史性机会就在当下”,一边却在2024年10月将产品跟投比例从20%下调至10%,理由是“考虑公司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原因。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让市场对他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林园慷慨激昂地宣称:“做多中国!未来3-5年你我都会是‘大赢家’!”只是不知道,他的投资人是否还有耐心陪他等到“最后赢”的那一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