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雪 李雁争
7月2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300余位国际嘉宾参会。开幕式上,一个标志性成果诞生——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正式成立,来自五大洲的40余个核心城市携手推动全球数字治理迈向机制化协作新阶段。
城市作为技术变革与政策创新的核心载体,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协作的关键力量。这一共识催生了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的诞生。据悉,联盟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境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智慧城市应用等关键议题,深化城市集群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共建、数字治理创新等实践。
在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上,北京等地区已先行先试。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大会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北京等地区大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流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全过程,不断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整体协同。他认为,全域数字化转型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要将城市作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发挥数据要素在赋能全局中的乘数效应。加强技术与机制的协同创新,打造集约、统一的数字底座与数据平台。
北京对数字经济理念与路径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从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首次提出“数字经济伙伴城市”合作倡议,到2024年北京市联合首批成员启动“六项行动计划”,再到今年在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发起成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北京持续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和创新路径。
作为探索的先行者,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3%,核心产业增速达9.7%,实现“开门红”。
对于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深远意义,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从全球治理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的调整,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全球化提供了新动能,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创建包容、普惠、安全的数字友好城市生态系统。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更是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进一步表示,数字友好城市建设需要逐步建设跨国度、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机制,进而推进优势互学、互鉴共治。
本次大会不仅关注宏观战略,也聚焦具体行动。在当天下午的大会主论坛“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全球对话会”上,《全球数字友好倡议》正式发布,旨在凝聚全球共识,推动共建数字友好世界。
在探讨数字经济生态时,中小企业的关键作用受到特别关注。APEC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数字经济本质上构建了以平台驱动、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市场生态体系,这有别于传统工业模式。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参与全球贸易并获益,关键在于平台的赋能作用。中小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创新源泉,应得到更多包容性支持,允许其探索与创新。这一观点与《全球数字友好倡议》倡导的普惠包容理念高度契合,凸显了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中的核心地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