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编者按
从2014年到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已有十年发展历史。
十年间,民营银行对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意义重大。但同时,在监管趋严、利率下行、同业竞争加剧、主要股东经营风险上升等背景下,民营银行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在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行业自身,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基于此,长江商报推出民营银行专题策划,通过系统梳理民营银行十年发展的经验,试图为行业下一个十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
自2014年试点开放以来,中国民营银行已走过十年历程。从无到有,民营银行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19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约为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其中,两家头部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资产总额合计为1.12万亿元,占全部民营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超过52%,“马太效应”依旧突出。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然而,受限于“一行一店”、互联网贷款新规等监管与合规压力,差异化竞争难题以及股东治理问题,当前民营银行仍面临诸多挑战,且行业间分化现象愈发严重。
截至2024年末,民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6.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11亿元,增幅13.6%,不良贷款率也由2023年末的1.55%提升至1.66%。
展望未来,民营银行能否在下一个十年突破“小而美”的发展瓶颈,如何把握规模扩张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仍有待市场检验与实践探索。
马太效应明显头部银行资产占比超52%
2014年,原银监会启动民营银行试点,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华瑞银行、民商银行、金城银行为代表的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获批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此后的数年间,我国民营银行队伍快速扩容。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头部民营银行依托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流量快速崛起,其他银行则探索区域化、产业金融等路径。
直至2020年,无锡锡商银行成立,成为我国第19家民营银行。不过,近五年内,我国并未新增民营银行。
经过十年的发展,民营银行在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营银行发展两极分化态势愈发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19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约为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
其中,两家头部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达到6517.76亿元、4710.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7%、4.18%,合计为1.12万亿元,占全部民营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超过52%,“马太效应”依旧突出。
19家民营银行中,有16家银行在2024年实现资产规模的继续扩张。但同时,三湘银行、亿联银行、振兴银行等三家银行资产规模下降,降幅分别为10.46%、21.15%、2.35%。
而从业绩上来看,2024年,19家民营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34.23亿元,同比增长1.99%;净利润187.91亿元,同比减少10.41%。
其中,仅有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两家银行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分别为381.28亿元、213.14亿元,微众银行也是唯一一家净利润规模超过百亿的民营银行。2024年,两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和分别达到594.42亿元、140.69亿元,在全行业中的占比分别为63.63%、74.87%。
但从增速上来看,2024年,19家民营银行中,包括微众银行、蓝海银行、新安银行、锡商银行等在内的9家银行营收出现下滑,另外10家银行营业收入增长。包括网商银行、新网银行、金城银行等在内的10家民营银行净利润下降,特别是亿联银行成为唯一一家在2024年亏损的民营银行。
不过,也有华瑞银行、众邦银行的净利润增幅达到314.62%、26.2%,苏商银行、富民银行、华瑞银行、客商银行、华通银行等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
净息差仍高于同行不良率升至1.66%
随着监管收紧、市场竞争力度加大,当前我国民营银行也面临一定压力。
事实上,得益于差异化客群定位,民营银行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且在科技驱动下运营成本降低,民营银行的净息差水平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处于较高水平。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民营银行的净息差为4.11%,显著高于同期商业银行1.52%的整体净息差水平。
联合资信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商业银行业务的下沉使得民营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压力加剧,差异化竞争优势弱化,同时民营银行对第三方平台较高的依赖性使其主动权下降。此外,民营银行成立时间尚短,且遵循“一行一店”的原则,其业务触角延伸受限,存款客户基础薄弱,整体存贷款业务拓展均面临压力。
而在市场利率下行、息差普遍收窄的同时,信用风险的加速暴露,使得民营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增加,对利润端影响较大。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末,民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6.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11亿元,增幅13.6%,不良贷款率也由2023年末的1.55%提升至1.66%。其中,亿联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攀升至2.77%,成为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民营银行。
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是,民营银行的崛起并非依靠传统意义上的牌照红利或网点扩张,而是通过股东生态的深度赋能,将流量、场景、产业资源转化为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独特的资源整合模式,使其在高度同质化的金融市场中开辟了差异化发展路径。
然而,近年来,民营银行部分主要股东自身稳定性削弱,导致其对关联银行的资源投入和战略支持力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也对民营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收窄、业务协同效应降低、公司治理难度加大等方面造成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国资入股民营银行案例已有明显增多。其中,2024年8月,南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批受让正邦集团所持江西裕民银行6亿股,并以30%的持股比例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这也是地方国资首次成为民营银行第一大股东。2024年11月,安徽三家国资公司获批受让安徽新安银行股份,合并持股比例提升至51%。
联合资信认为,展望未来,民营银行两极分化趋势仍将存在,资本约束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业务扩张, 民营银行将进一步探索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同时引入国资或将成为民营银行的突围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