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罗城成龙垂钓,以及罗城成龙垂钓中心地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廉吏于成龙事迹是不是真的
1、综上所述,廉吏于成龙的事迹是真实存在的,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敬仰。
2、康熙帝称他是“天下廉吏第一”,至今人们还把他同“清官”等同,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于成龙不但清廉自爱,而且大有作为、善于作为,施政目标始终是保土安民,代表和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人民性清晰。因此,于成龙的“得票率”自然高于曾国藩、左宗棠。客观上,于成龙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大时代。
3、电视剧《于成龙》讲述了真实历史人物的一生,他被誉为一代廉吏。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于1617年9月,逝于1684年5月,籍贯是清朝时期的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他的事迹记载于《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并收录于《四库全书》,这极为罕见。
4、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成龙做过什么廉洁奉公的事
1、在罗城上任之后,办完公事,他就常常买点劣酒和百姓一起喝,有时整天也不戴帽子不穿鞋,来往于田间地头,因此,百姓觉得他非常平易近人,都恭敬、亲热地称他为“阿爷”,时常到他衙门里环集问安,家中有了什么事,也总爱和他商议一下。于成龙除朝廷给的俸禄之外,外财分文不取。
2、廉洁奉公,一心为民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年间就当了广西罗城知县,这时他已经45岁了。临行,他对朋友说:“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而已”。于成龙罗城地处深山,县衙设在丛林之内,每天问民疾苦。任期内他“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康熙六年,升为四川合州知州。
3、于成龙的廉洁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他曾在紫禁城召见于成龙,肯定他对贪官的斗争。召见后还赐饭,知其历官廉洁,家计凉薄,还特发奖金和御马。康熙皇帝还特意赐诗,于成龙感激万分。表示要竭尽全力,以报皇恩,将御制诗小心珍藏,传之子孙,以为世宝。在贪官遍地的封建社会,清官并不好当。
4、于成龙可以从崇祯朝的落榜生做到康熙朝的两江总督便是在于于成龙他不仅仅廉洁奉公,而且他在处理事务上面的确是有能力的。于成龙他是清初的名臣,他最为著名的便是他那清廉奉公的品质了。康熙皇帝更是称于成龙是”清官第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他的一生的的确确的是大器晚成。
看于成龙如何收拾罗城这个烂摊子
1、于成龙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启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收拾了罗城这个烂摊子,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2、于成龙见此情状,心中不免有些凄苦,但他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亲自累土为几案,又在柱子下支锅、铺床,开始了艰难的官海生涯。
3、于成龙带兵开进罗城少数民族山寨,找到头人和他们讲和,并约定每年十月送他们耕牛花酒,供山寨维护生计。这样,罗城县的民族纠葛,被于成龙化解了。
4、此后,于成龙受到清廷的赏识和招募。康熙十九年春,康熙皇帝任命简于成龙为直隶总督。第二年春天,他把于成龙召到紫禁城,当面称赞他是此时第一个清官,并作诗作章,赠银御马,以增强他的清廉。不到两年后,他成为两江总督。作为一名官员,于成龙总是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5、罗城人的生活生产逐步恢复了正常。 于成龙当官,大约也不常做什么指示报告之类,而是“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当地老百姓不叫他县大老爷,而以土话叫他“阿耶”。 这“阿耶”可能相当于汉话的“大爷”或“老爹”之类。老百姓能乐业,也就有了收入,可交田赋了。
第一廉吏于成龙,一生为民,为什么结局会那么惨?
由于他在任期间为百姓的种种功绩,与成龙也被封为天下第一廉吏。但是在于成龙死后,村民们因为生活是在是难以为继,就去把于成龙的墓穴给挖开了,把里面的东西全都洗劫一空拿去换钱了。但是在后来,政府为了保护这位清官死后的名节,就特地重新修好了他的坟墓。
于成龙是出了名的清廉,康熙帝称他:“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但是这样的一位优秀的官员,死后仍不得安宁,被后人刨了祖坟。于成龙是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人,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的官员,在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于成龙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大结局是赫里残害百姓被斩首,一代廉吏于成龙逝世。具体剧情如下:赫里被斩首:在大结局中,赫里因残害百姓、肆意妄为,最终被于成龙在大堂上公审并宣布死罪。尽管赫里身为皇家外戚、封疆大吏,但于成龙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将赫里押出衙门极刑问斩,为民除害。
为什么于成龙离开的时候百姓遮道呼号
1、因为于成龙一生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合川)知州。罗城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上路之日,“罗人送至三四百里。窥公清风两袖,明月一船不能赴合,令一眇者,素善星卜,偕公而往”。
2、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馋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于成龙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3、于是,于成龙下令让各县为新来的百姓解决居住和土地的问题,亲自为这些百姓划分田舍,并且登记入册,引导新旧百姓和睦相处。于成龙还为百姓提供种子和耕牛的借贷。当时,朝廷命合州百姓伐楠木进贡给皇宫,于成龙愤然上书,说这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上司不以为意,于成龙多次上书,最终惊动了京城,朝廷取消了合州百姓的劳役。
4、罗城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百里,哭而还”。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因政绩卓著,迁福建按察使,主管福建司法事务。福建自宋代以来,便是市舶重地,当官发财甚易。于成龙先后任两司,已是封疆大吏,但他仍然不改初衷,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5、吃苦肯干。于成龙愿意去边荒的罗城,就是他吃苦肯干的表现。罗城这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蛮荒之地,而且瘴疠横行。但是于成龙不惧瘴疠之毒,四处奔走呼号,整日去田间地头,劝课农桑,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担当精神。
6、是于成龙吧 于成龙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